1996年富才配资,一位年轻的美国背包客因参与“美国和平队”项目踏上了中国西南腹地的小城涪陵。彼时,这座长江之畔的江城尚未被全球化浪潮席卷,没有铁路,公路非常糟糕,三峡大坝还未使得江面上升。而这位名叫彼得·海斯勒(Peter Hessler)的牛津毕业生,以“何伟”这个中文名,在这里度过了两年支教时光。这段经历最终凝结成了非虚构经典《江城》,不仅让西方世界窥见转型期的中国,更让无数中国读者在书中读到了“熟悉的陌生”。
《江城》索书号:I712.65/44441.2
顺江而下:初入涪陵烟火
1998年,二十七岁的彼得・海斯勒和二十二岁的亚当・梅耶从重庆乘慢船顺江而下来到涪陵。他们恰巧赶上学校纪念长征六十周年,两个外国人意外地被纳入了中国式“政治集会”的氛围里,“礼堂里的每一个人都伸长了脖子看我们两个”。
展开剩余82%图源:小红书@柴扎西
为了更好地融入涪陵,彼得・海斯勒努力学习汉语,积极与当地人交流。课余时间,他穿梭于涪陵的大街小巷,去市场感受浓浓的烟火气,去长江边聆听江水的低语,去山野间远足欣赏沿途的风光。他一点点记录下这个城市:涪陵没有自行车、这是一个“腿的城市”,这里的很多建筑并不起眼、盲人拉着他的二胡……
有中国特色的莎士比亚:课堂上的诗意共鸣
他走进涪陵师专富才配资,成为了一名英语老师,在与学生们的相处中,他不仅教授英语知识,更深入了解了中国年轻人的思想和生活。“外面的两江之间,涪陵城一如既往。而在这里,我们阅读着诗歌,感受着愉悦。”
图源:小红书@Lincoln富才配资
“‘想想吧,’我说道,‘四个世纪前,莎士比亚爱上了一个女子,并为她写了一首诗。他说要让她的美貌永存——这是他的承诺。现在是1996年,我们在中国,四川,就在长江边上。莎士比亚从没有来过涪陵。你们没人去过英国,也没人见过莎士比亚四百多年前爱过的那名女子。可就在这一刻,你们每一个人都在想着她。’ 教室里一片静默。通常,涪陵充斥着车船的喇叭声和建筑工地的喧闹声,可在那一刻,教室里鸦雀无声。在这一刻的静默里,既有崇敬,也有惊叹,我与他们感同身受。之前,我已经把这首诗朗读了无数次。但直到我站在涪陵的这些学生面前,聆听他们思考这十四行诗的奇妙时的静默,才真正地听到了它。”
白鹤梁:岁月长河中的永恒印记
在涪陵城北的长江中,有一块巨型石梁——白鹤梁。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,镌刻着二十二副画和三十多万字,上面的石雕鲤鱼腹部位于被雕刻时的最低水位线上。而1997年长江的水位只比一千两百三十四年前高了两英寸。比起这样的不变,这其间的岁月却见证了“五个朝代的更迭;蒙古人、满族人、英国人和日本人来了又去...三峡大坝从未竟的梦想变成而今中国最大规模的建设项目。”
图源:小红书@Lincoln
2003年,江水将迎来变化,“如果把白鹤梁作为涪陵长久以来的动态水位基准线,那这座新建水库的水面将会高出唐代双鲤石刻近四十米”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,彼得・海斯勒在涪陵吸收着正面与负面的信息,旁观着涪陵人生活可能发生的变化,以及人们对这些变化的漠不关心。最终,他感慨道:“中国这个国家早就习惯了做出困难的决定”,庆幸至少在长江被驯服之前,得以亲眼看一看白鹤梁以及三峡。
图源:小红书@Lincoln
溯江而上:离别时的深情回望
两年时光,彼得・海斯勒在涪陵已有了自己的生活日常。课后,他不再像最初那样去插旗山跑步,而是喜欢在乡间悠闲地散散步;星期天的上午去天主堂、铁匠铺、茶馆,再吃一碗涪陵城最好吃的抄手。临行前,他用镜头记录下了涪陵的一切记忆。“我们拍了学生表演的《堂吉诃德》,乡间风光,以及我们很喜欢的老城区……”
图源:小红书@Lincoln
“我跟长江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简单:我有时顺水而下,有时候又会逆水而上。逆水较慢,顺水较快。一切的一切,莫过于此——我们在路上交错而过,然后又继续各奔东西。 我终于不再担忧未来或者过去,我于是又看了这座城市最后一眼。建筑物灰蒙蒙的。由于夏季洪水的到来,乌江江口的江面变得宽大起来。一艘小舢板在靠近岸边的水面上小心翼翼地行驶着。插旗山隐藏到了迷雾中。我们的飞船加了速,迎着江流逆水驶了过去。”
图源:小红书@柴扎西
1996年,彼得・海斯勒结束了在涪陵的生活,踏上了归途。
此后,时光的车轮滚滚向前:
2000年,渝涪高速公路全线通车,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;
2003年,最后看一眼涪陵的老城墙,那些古老的砖石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;
2004年,重庆前往涪陵的慢船“涪州”号停班,悠悠的水上旅程成为历史;
2009年,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开馆,古老的石梁以新的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;
2020年,美国和平队决定终止在中国的志愿计划,一个时代篇章悄然翻过。
......
“在过去的20年,那样一种转型变化的感觉——接二连三、冷酷无情、势不可挡——正是中国的本质特征。很难相信,这个国家曾经完全是另一种模样。
...
令我心怀感激的是,我有机会记录了那些年的人和事。我会怀念我所熟悉的每一个地点。我同时心怀感激的富才配资,是这座城市的大多数人对于未来充满了乐观。我很快就会回去,我期待着这样的旅程。再次回到长江上的感觉真好,哪怕它的旧时激流只存在于我的记忆之中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聚盈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